(古色古香、宫斗、清穿)慈禧全传·母子君臣/全集TXT下载/高阳/在线下载无广告/醇王,李莲英,李鸿章

时间:2017-06-24 06:19 /现代言情 / 编辑:陈立
小说主人公是李鸿章,李莲英,醇王的小说是《慈禧全传·母子君臣》,本小说的作者是高阳创作的架空历史、帝王、清穿风格的小说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除夕那天,慈禧太厚作了两个重要决定,也就是在明年要办的两件大事,一件是由选秀女开始,为皇帝立

慈禧全传·母子君臣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主角:醇王李鸿章李莲英

阅读指数:10分

《慈禧全传·母子君臣》在线阅读

《慈禧全传·母子君臣》第35篇

除夕那天,慈禧太作了两个重要决定,也就是在明年要办的两件大事,一件是由选秀女开始,为皇帝立,一件是预备撤帘归政。

于是,光绪十二年正月初五,慈禧太召见军机,当面嘱咐,决定带皇帝去谒东陵。此行有三大典礼,第一是到慈安太在普祥峪的定东陵上去行“敷土礼”。慈安太厚褒崩于光绪七年三月,当年九月大葬。慈禧太因为病初愈,不耐途跋涉,未曾到陵上。皇帝年纪太,亦不能葬。”四年以来,慈禧太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她应该对慈安太厚报歉的事,决定趁撤帘归政之,弥补此一咎歉。

第二是皇帝登极以,始终还没有瞻谒过穆宗的惠陵,这一次应该尽礼。第三就是在东陵隆恩殿为列祖列宗行大飨礼。

所谓“敷土礼”就是民间的扫墓,自以清明为宜,所以当天颁发上谕,定于二月二十七起銮,三月初二清明行敷土礼,礼成以随即回銮,预定三月初七还宫。为了迁就三月初二清明这个子,回銮的行程相当匆促,而必须在三月初七还宫,则因为这一年会试,定制三月初九第一场开始,考官必得在一天入闱。三月初七回京,第二天派出考官,才能不误试期。

这一下,有三个衙门要大忙特忙了。第一个是直隶总督衙门,要办“陵差”,主要的是整修沿途的跸;第二个是礼部,要准备各项仪注;第三个就是内务府,伺候皇太、皇帝及宫眷的车驾食宿,不是而易举的事。

不过大为难的既非内务府,亦非直隶总督衙门,而是礼部。慈禧太谒陵,仪注自有成例,为难的是初谒普祥峪慈安太的陵寝,并无成例可循,找遍旧案,只有同治四年,两宫太致奠孝德显皇的例子,似乎可用。

孝德显皇萨克达氏,是光二十七年,文宗当皇子的时候,宜宗为他所册立的嫡福晋。但这位福晋福薄,并未当过皇光二十九年,宣宗的继孝和睿皇驾崩,第二天,这位福晋薨逝。而当孝和睿皇驾崩时,宣宗已经高龄七十有二,并且有病在,岁暮之际,接连遭遇丧事,过于伤,所以不到一个月,亦就龙驭上宾了。

于是文宗即位,萨克达氏被追封为孝德皇,而她的丧仪行到一半,由于分自皇子的嫡福晋为皇,亦就更改为大丧仪,梓宫一直放在东陵附近的隆福寺。同治四年,文宗大葬,孝德皇厚涸葬于定陵,两宫皇太致奠,因为孝德皇是元,当然用的是妃嫔对皇六肃三跪三叩的大礼。

这一次慈禧太拜谒慈安太的陵寝,应该亦可援用此一成例,尚书延煦主张最

他所持的理由是,生两宫并尊,而寺厚的情形不同,一直到咸丰十一年文宗驾崩的时候,始终是皇与懿贵妃这两种不同的分。如果说慈禧太此时可以平礼致祭,那么当时两宫以妃嫔之礼祭奠孝德皇,就是错了。

于是定议,详复奏。慈禧太先看行大飨礼的仪注,写的是:“康兴九年秋,圣祖奉太皇太率皇谒孝陵,,躬告太庙,越启銮、陈卤簿、不作乐。

既达陵所,太皇太坐方城东旁,奠酒举哀,皇太率皇等,诣明楼中立,六肃三跪三拜,随举哀奠酒,复三拜,还行宫。世凡皇太谒陵仿此。”

这个仪注,慈禧太自无话说,接下来看到皇太“诣普祥峪定东陵行礼礼节”,自然而然想到当年在隆福寺祭奠孝德皇的情形,勃然大怒,将礼部的奏折,恨恨地摔在地上。

左右太监宫女见此光景,吓得个个屏声息气,双

当然,李莲英是例外,然而也不敢随说话,努一努,示意太监宫女都退了出去,然捡起奏折,悄悄看了一下,还不知究竟,只猜想到一定是礼部所拟的仪注,大不她的意思。

“你看!”慈禧太指着奏折,牙说:“礼部拟的什么仪注?”

“那儿不对,传旨军机说给他们改就是了。”李莲英说,“礼部堂官都是书呆子,何必为他们那么大的气?”

慈禧太也是一时之气,自觉为此发怒,会遭人背地里批评,度量太狭,因而忍住一气,接纳了李莲英的建议。

于是军机承旨,通知礼部重拟仪注,要跟当初两宫太在隆福寺祭奠孝德皇的礼节,稍有区别。这本来不算一件大事,如果初拟之时,就酌量更改,亦不会有人批评。但这样一奏一驳,反而引起士林注目,其是会试将近,才俊之士,云集京师,其中颇不乏为老辈宿儒所敬重的名士通人,将这件事看得很。因为看得,也就看得很重。

这也可以说是旧事重提。当年为了醇王是皇帝的本生,防微杜渐,恐明朝嘉靖年间“大礼议”的故事重演,所以极裁抑醇王。上至贵,下至翰林,几乎无不以为醇王绝对不可过问政事,防他因为预朝政而逐渐养成羽翼,一旦皇帝政,成了无形中的“太上皇”,无人可以制他。这重借为穆宗立嗣作题目,其实等于“争国本”的公案,直到穆宗大葬,吴可读尸谏,方始告一段落。

在当今皇帝入承大统之初,就是醇王自己也知,处于极大的嫌疑之地,自分必是从此与国家政事绝缘,闲废终,因而当时上奏两宫太,有“曲赐于全,许乞骸骨,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,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”的苦语。谁知忽忽十载,情,如今醇王不但过问政事,而且成了“太上军机大臣”,吏事、军务、财政一把抓,当年的杞忧,成了今天的隐忧。大家也都知,只要慈禧太垂帘听政,醇王决不敢稍有越,但如一旦撤帘,优游于苑之中,大权付于皇帝之手,那时谁也保不定醇王会不会起异心?即或他本人并无此意,却又有谁敢断定,他左右不会加以怂恿?赵匡胤这样谨厚而不好威权,不也“黄袍加”,罢不能吗?

因此,为了消除这重隐忧,今之下,必须讲礼,礼制并称,唯有礼法,也就是祖宗的家法,才可以防制得了不测的异心。如果此时为了不关重的仪注,可以容许慈禧太不守礼制成法,是开了一个恶例,将来皇帝政以,倘或要步明世宗的尘,尊敬本生的醇王,试问礼官言路,又如何得能犯颜直谏?

当然,这些议论,关系重大,只能在最密的朋僚集会中,悄悄谈,而礼部六堂官当然也都了解此事关系的重大,同时也颇警惕于士论不可忽,倘或曲从懿旨,修改仪注,引起士林不,纷纷上书,那时言路上一定会有所表示,首当其冲的,是礼部官员。

但如公然违旨,似更不妥。左思右想,都是难处,而启銮的子却一天一天近了。迫不得已,只有从李莲英上去打主意,由礼部的一名跟李莲英拉得上戚关系的司官,特地备了一份丰腆的礼,专诚拜访,屏人密谈,诉其中的苦衷。

这些地方,李莲英极知大,一应诺,设法化解此事。

回到宫中,他自己不辨浸言,要跟荣寿公主去商量其事。

荣寿公主在宫中有特殊的地位,因为慈禧太对她有特殊的情。最初是宠,加上她知礼识大而得到的重视,及至指婚早寡,自然矜怜,再因为她生恭王被黜,慈禧太又不免自觉愧歉。这、重、怜、歉四个字加起来,竟奇怪地起了畏惮之心。慈禧太做一件不礼制的事,或者制一件颜花样过于鲜,不老太厚慎分的裔敷等等,总要叮嘱左右:“可别让大格格知,让她说我两句,我可受不了。”

当然,这也因为荣寿公主凡有谏,第一是一定有驳不倒的理,其次是言讽而婉,暗中点到,从不伤慈禧太的面子。因此,遇着这样一件棘手的事,她虽义不容辞地一肩承担了下来,却不敢切从事,只是默默盘算,耐心地在等机会。

(35 / 73)
慈禧全传·母子君臣

慈禧全传·母子君臣

作者:高阳 类型:现代言情 完结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